有一个信仰上的错误概念,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信仰基础,它挑战所有逻辑与理智,那就是,神变成了人。原本的一神论信仰退化,直至认为人与神之间务必有一个媒介,这个媒介要么向神传达人的请求,要么代表神的意志,替神治理大地,媒介随即也成了崇拜的对象。媒介经常被认为是所有显灵现象中的神灵。因此,从古至今,人们一直都在崇拜江河湖海、天空大地的神灵。还有人崇拜大自然,或崇拜象征大自然的符号。由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发展起来的宗教信仰体系,趋向于局域化,分散在世界各地原始部落之间,一直延续至今。这种局域化的信仰,不可能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的信仰体系,直到查阅历史我们才得以知晓它们的存在。


另一方面,一神论信仰渐渐淡化,神渐渐被形象化,偶像成为神的化身或媒介,以具体实体的形式出现,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对象。神的能力亦被分化,遂出现多神。这类信仰在古代和现代都很兴盛,甚至被视为有世界性影响的正规宗教。古埃及、古希腊和罗马原始宗教的灭绝,缘于基督教的传播完全覆盖了这些帝国。印度教中心因没有伊斯兰的广泛传播和基督教的殖民渗透,至今仍有十亿之众信徒,远东国家中除了印尼的巴厘岛外,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。尽管如此,佛教各派别作为印度教的分支,在远东亦有数百万信众。不同形式的印度教改良运动在今天的西方仍然方兴未艾。

人是神?

印度教的基本理念是,万物是神。神与被造物之间基本上无差别。在印度教哲学中,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灵魂,被称为自我。一般认为,灵魂实际上是神。因此,印度教信仰的本质是自我与神合一。换句话说,人的灵魂是神圣的。人类社会被分成不同等级,每个等级都来自神的不同部位。最高等级来自神的头,最低等级来自神的脚。尽管主要分为四个等级,但实际上又有很多更细微的等级差别。每个主要等级又分为数千个等级。印度教认为,人去世后,会转世。人的灵魂绝不会死,会不断转世重生。如果今生行善,来世等级会升高;如果今生作恶,来世等级会降低。这也是每年有许多印度教徒自杀的主要原因。报纸杂志经常会有印度教徒在家里上吊自杀的报道,而且还有报道称,一个印度教徒自杀,只是因为印度板球输给了斯里兰卡。当信仰体系支持再生观念时,自杀便成为躲避今生困难的方便途径。
当一个人达到最高等级婆罗门后,经过再重生再循环,最后与神再结合。这个再统一的过程被叫做解脱,佛教中称为涅槃[1]。自我再次与神结合,因此,人变成神。

神变成他的被造物

在印度教信仰中,神的属性以不同的形式出现。创造的属性成为创造神梵天,守护的属性成为守护神毗湿奴,毁灭的属性成为毁灭神湿婆。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守护神毗湿奴,会在不同时间化身成不同的样子。这个化身在梵语中被称为“阿凡达”,意为神下凡或幻化成其他被造物。最初提到下凡时,有十种形式,其中有“宝鱼”,“海龟”,“野猪”,“狮身人面”,“侏儒”,“罗摩”,“克利须那”,等等。“罗摩”和“克利须那”都是肉身。罗摩是史诗《罗摩耶那》中的英雄,经常在印度电影中出现。“克利须那”是史诗《摩呵婆罗多》中的英雄,他拯救被恶魔压迫、身担人口过剩压力、面临肢解危险的地球女神。[2]

尽管人们对神下凡时肉身数量和动物种类有分歧,但所有人都会相信这种显灵。因此,在印度教这个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信仰的宗教中,人要么是神,要么是神的一部分。创造者和被造者的差别只限于表面。

流行的佛教采纳印度教道成肉身的概念并略作修改。它认为,每个有意识的个体都拥有佛的本性,因此,也都有可能变成佛。在早期教义中[3]

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但在大乘佛教中,永世佛的概念体现为绝对真理,佛也就有了神性。为了传达这个使命,这个永世佛同早期佛一样出现在人间,像人一样生活。因此,佛教奠基人悉达多·乔答摩成为早期肉身之一,是永世佛创造的幻影。[4]

佛教把印度神体系和天堂概念结合在一起,回应印度教的终身信奉一神概念。绝对的佛以永世佛陀和菩萨[5]

的形式被许多人看到,他们存在于精神领域,提供价值,保护和帮助教化信众。
永世的菩萨主要是观世音菩萨(怜悯的化身),文殊师利菩萨(智慧的化身)。永世的佛是不动如来,无量光佛,无量寿佛。